English

创新:高校进步之魂

1998-07-29 来源:光明日报 刘茂胜 摄影 我有话说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选键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4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在青海省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中科院青海盐湖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及院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曾获“1994年度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5年度“国际汤普逊纪念奖”。

前不久,现年52岁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出任中国科技大学第七任校长。作为一名在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著名科学家,朱清时对担任科大校长重任感到既荣幸又有压力。他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大目前正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创新,在世纪之交的这几年中,必须紧密跟踪国际前沿,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

创新是科大进步之魂。这是朱清时校长数十年的深刻体会。在他看来,作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唯一高校,中国科大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办成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大学,其成功经验,就是勇于创新。

朱清时告诉记者,科大虽然只有短短40年的历史,但她从创办之日起,就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一种变革。首先是办学目的新,即填补我国高校在一些尖端学科上的空白,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现代尖端科技人才;其次是模式新,它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科学院创办的大学,实现了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并充分发挥全院人才、设备、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第三是学科建设方针新,科大率先打破理工分家的学科建设模式,实行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建设方针,所有系科既侧重深厚的科学积累,又注重应用基础研究;第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新,从创办之日起,学校就一直坚持按系招生,宽口径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外语能力。

“这些新举措,作为我国五十年代后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最初改革尝试,使得年轻的科大迅速登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以其全新的面貌、蓬勃的朝气和改革创新精神,一跃而自立于全国一流大学之林。”朱清时这样评价科大的成功之路。他进而介绍说,七十年代末,科大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如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建设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提出在大学中建立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成立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和少年班,率先面向世界派遣大批教师赴欧美进修访问等等,在高等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朱清时校长认为,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适应科技发展的一流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能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所以要从两个方面同时培养:一是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发展目标为依据,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探索建立创造性素质教育的体系。这正是科大今后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谈到如何落实这些改革方案,朱校长介绍说,我们对国际上几十所著名大学调查发现,我校目前实施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着课程数量多,学科面窄,课程内容陈旧,教材不规范,课程知识结构具有任意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制定了各学科瞄准当前科技前沿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如通过购置国外一流教材和编写新教材来加强教材建设,通过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来校讲课和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来提高师资水平,通过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国外一流大学联合举办网络上的学术活动和高水平的讲座来迅速发展远程网络教学;等等。朱清时说,这些措施就是要把创新素质教育的观念作为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建立起具有科大特色的创造性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知识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